生物体的单倍体基因组所含DNA总量称为C值。每种生物各有其特定的C值,不同物种的c值之间有很大差别。能营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枝原体(Mycoplasma)的C值不106bp,一些植物和两栖类动物的C值则可多达1011bp,相差10万倍。在一些低等生物中,当进化增加了生物体的复杂性时,基因组也相应地增大。入蠕虫的C值大于霉菌、藻类、真菌、细菌和支原体。可是,在其他生物中则看不到这种规律。显花植物和两栖类动物的基因组最大,软骨鱼、硬骨鱼甚至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基因组都大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基因组。爬行类和棘皮动物的基因组大小同哺乳动物几乎相等。因此,从总体上说,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同生物在进化上所处地位的高低无关,这种现象称为C值佯谬(C—Value paradox)。
对于C值佯谬已经提出了许多解释,包括基因组的部分加倍、遗传转位、反转录加工的拟基因,DNA复制滑动,不等价交换及DNA扩增。2000年Petrov等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大小是由于基因组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过量的非编码DNA被清除的速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N值佯谬(N-value paradox)
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只含有30000多个基因,而只有1000多个体细胞的低等的线虫却含有20000哥基因,人类的真正的遗传信息只比低等的线虫多1/3,只等于最低级的细菌如 Pseudomonas aerginosa 的基因的5倍。更奇怪的是,比线虫高级的果蝇则只含有14000个基因,只等于线虫的70%。人们很自然地连词昂到令人困惑的C值佯谬,并把这种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生物复杂性的不对应性,称之N值佯谬(N表示基因的数目)。
C值佯谬与N值佯谬的出现,以及在DNA水平上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只能说明:决定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性的遗传信息并不全部地包含在DNA之中。
摘自 李振刚《分子遗传学》,百科互动
评论